新华网济南4月12日电(记者 张晓晶)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,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基本吻合,但文、史、哲、教、法等专业毕业生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,应该引导相关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。
这一课题负责人、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鹿立介绍说,1990年以来,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有了较大调整,经济类与法学类学生培养规模大幅提高,文、史、哲类学生培养规模有一定程度减少,工学类毕业生规模一直居主体地位,农学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较低而且还在继续下降。
据调查发现,1990年-2002年,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年均增长率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,12年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7%以上;其他增速较快的专业还有:经济学、工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医学、理学等;毕业生年均增长率在1%以下甚至为负数的有农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。鹿立同时介绍说,有些学科由于原有基数大,每年增量相当可观,如文学专业毕业生,年均增长率在10个门类学科中排第5位,但年均增量排第3位。
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是否合理?鹿立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,经济学、工学、理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规模与产业需求基本吻合,其主要流向部门是工业、建筑业、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、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;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法学等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,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、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领域,由于这三大领域人才需求日益走低,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高于实际需求。目前,我国农业和医疗卫生行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,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,农学、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空间将会增大。
鹿立认为,近年来出现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,与高校某些专业调整不及时有关。她建议,当前应建立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监测预警系统,防止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人才需求出现较大偏差。
责任编辑:admin 最后编辑:2006-4-17 8:41:10 |